近日,“上海虹桥高铁站又现拦门事件”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一段视频在网络流传,画面中一名乘客疑似用手扒住高铁车门,导致车门反复弹开,视频拍摄者称该女子“为等同行老人强行阻拦车门关闭”,这一描述瞬间点燃了网友们的怒火,不少人纷纷指责当事人危害公共安全、缺乏规则意识。
然而,5月5日深夜,铁路上海站发布通报,事件发生系一名乘客突感身体不适,急忙下车时被车门夹住,工作人员迅速将其拉至安全区域,列车最终正点发车。至此,这场被热议的“拦门事件”出现反转,而这一反转背后,也引发我们对网络舆论和公众理性的深度思考。
断章取义,碎片化传播下的舆论失焦与暴力隐患。从网络舆论角度来看,此次事件反映出当下信息传播中“断章取义”的巨大隐患。在事件初期,仅凭一段简短且不完整的视频,网友们就轻易被拍摄者的片面之词引导,对涉事女子进行口诛笔伐。大家似乎都急于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这种看似破坏规则的行为,全然没有等待更多事实信息的耐心。这背后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碎片化特点,使得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往往难以全面、深入了解事件全貌,很容易被情绪化的表述和带有倾向性的画面所左右。这不仅会对当事人造成名誉上的损害,也容易引发网络暴力,破坏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
理性缺位,情绪裹挟下的认知惯性与真相误判。理性是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不迷失方向的指南针,只有理性分析,才能避免盲目跟风和错误判断。在“上海虹桥高铁站拦门事件”中,部分网友在真相未明时,就笃定女子行为违法违规,全然不顾事件可能存在其他原因。这种缺乏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行为,反映出公众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容易被情绪裹挟,难以保持客观冷静。回顾此前深圳北站和合肥站发生的乘客故意阻拦高铁关门事件,与此次上海虹桥站事件性质截然不同。但正是因为之前有此类真实违规事件的存在,使得公众在面对类似画面时,更容易先入为主地认定是故意拦门行为,这也反映出公众对规则破坏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但这种态度不应成为我们不辨真相、盲目指责的理由。
此次“上海虹桥高铁站拦门事件”的反转,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学会辨别信息真伪,不被情绪左右,保持理性思考。网络平台也需完善审核机制,肩负起社会责任,共同营造真实、客观、理性的网络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让每一次热点事件讨论都能基于事实,而非被不实信息和情绪所操控。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今天,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告,共同推出跨境支付通,并将于周日(6月22日)上线运行。
24小时内46架解放军战机飞越台湾?外交部: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航行自由为名挑衅,威胁中国的主权安全
“24小时内46架解放军战机飞越台湾海峡”?外交部回应。(编辑:辛乐)
6月21日,据大河报消息,近日,央视体育频道节目预告中显示,定于6月20日18点35分的《篮球公园》中播出CBA联赛30年系列片易建联专访。
6月1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江西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胡幼桃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6月20日,清华大学发布情况通报:6月15日17时许,为学校提供园林绿化养护服务的校外企业于校内焊接馆附近违规进行枯树移除作业,树木倒下砸中一名路过的校内人员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