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俄乌冲突,究竟是谁占据上风,泽连斯基为何一边渴求谈判,另一边却又不断制造各类袭击事件来增大谈判的难度呢?
此外,面对乌军持续不断的袭击,俄方会被彻底激怒吗?又为何说他们的态度,令人感慨呢?
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这样的一则消息,当地时间6月1日,乌军深入俄境内,袭击了位于西伯利亚的基地。
随后,乌媒迅速发布消息称,包括图-95和图-22M3战略轰炸机在内的41架俄军战机遭到了乌军无人机的袭击。
而泽连斯基本人则表示,本次代号为“蛛网”的行动策划了一年半之久,乌军共出动了117架无人机。
该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密切关注。如果乌方消息属实的线架俄军轰炸机,这可以说是代价非常低,成果非常大。
俄方并没有对此置之不理,他们很快就作出了回应,可在他们的通报中,本次袭击仅造成了伊尔库茨克和摩尔曼斯克的几架飞机起火,且有袭击者被逮捕。另据俄媒分析,乌方实际上仅可能摧毁2架图-95轰炸机及一架“安-12”运输机。可见,与乌克兰方面发布的消息相比,俄方将受打击的范围和战机受损的数量都缩小了。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都产生了疑问,双方对此各执一词,我们究竟该相信谁,乌军是否真的取得了大胜?
首先,41架的说法有点夸张。从各方发布的行动细节中可以看到,本次袭击行动非常困难,既要在俄方的严密监控下将无人机运至俄境内,又要将它们部署在机场周围。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隐秘工作,稍微有所疏漏都会导致整个行动前功尽弃。目前可知的一种方式是将无人机隐藏在卡车之内,并且持续保持静默以躲避俄方的排查,在行动开始后通过远程激活来执行任务。
如此一来,俄方还来不及反应就会被打击,整个行动可以说是非常隐秘,而且快准狠。但我们知道,机场可不是广场,不是谁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各种应急预案都会做得很充分,仅117架无人机不太有可能摧毁41架战机。而且卡车不可能停靠太近,否则就会引起怀疑,而无人机一旦启动就会被发现,飞行也需要时间,事发时俄军应该已经提前察觉,但在拦截时会有“漏网之鱼”。
但不管怎么说吧,俄方确实是损失严重,因为这不仅是损失几架战机那么简单,还深刻地反映出他们在此类活动中的迟缓和乏力。换句话说,这会影响俄军取胜的信心。不仅如此,他们坚不可摧的形象也正在被削弱,这是一种无形的损失。
其次,乌克兰凭什么能够做到?众所周知,俄乌冲突开打以来,乌方的消息一直比俄方更加灵通,这当然是西方的情报网在发挥作用,这次也不例外。虽然美国对此否认,但要策划这么一场周密的行动,如果没有美国或者欧洲在背后配合的话,乌克兰很难做到。
近期,泽连斯基开始把算盘打在了俄后方,又是铁路,又是机场,这一场场胜利给人们营造了一种反攻的错觉。可仔细想想,哪怕乌军线架轰炸机,对于俄方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泽连斯基此举,只会换来一场又一场的报复,更无法助力他的反攻梦。
其一,俄总统尚未回应,但乌克兰要小心了。大家应该还记得,上一次座机被袭击时,他也是只字未提,但不作表态并不意味着没有态度。果不其然,在随后的几天里,俄军动用数十枚导弹打击了乌克兰。那么大家想一想,面对乌军的这次行动,他们会隐忍不发吗?当然不会。不出所料的话,俄军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乌克兰全境都要随时做好被打击的准备。
其二,俄乌谈判还会继续,但困难在增多。目前俄乌双方代表团已经到达了伊斯坦布尔,准备进行第二轮谈判。可见,俄乌双方都准备了两手策略,一是谈判,二是战斗,而且这两招是配合使用的,不会因为某一次袭击行动而放弃谈判。
有的朋友可能会认为,俄方遭遇了如此打击却不中断谈判,这是软弱的表现。但对于俄乌双方来说,一次袭击事件那是再正常不过了,这改变不了大局。要问谁处于上风的话,还得看乌东前线。
试想:如果泽连斯基真有反攻能力的话,乌东四地怎么可能还会在俄军的手中呢?如果他有反败为胜的底气的话,又怎么会在未拿回乌东四地之前就催促停火和谈判呢?
所以笔者才说俄方的态度令人感慨。一方面他们很无奈,因为俄军的既定目标已经达到,乌克兰无法“入约”,乌东四地拿到手中,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也有所缓解,此时收手对于他们来说是“最优解”,但泽连斯基就是不让其如愿,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就是乌方的态度;另一方面,俄方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他们选择继续与乌克兰谈判而不是“破罐子破摔”,这是比较明智的。
话到结尾,俄乌冲突从开始那天起就不再被人的意志所左右,它有自己的规则,要么打到对手彻底服气,要么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
如今看来,达成“平衡”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乌克兰有美国和欧洲作为后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